笔者最近看到有病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对p53抗体的应用存在概念混淆,即把常见的p53抗体直接当作突变型p53的抗体。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一方面主要与研究人员对一些基础分子学病理学与抗体工程学的认知不足有关,另外一方面也与p53分子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人们逐步认识到p53分子重要性之后,曾出现过一些列的单克隆抗体如:PAb248、PAb421、PAb1801、DO-7、Bp53-12等。其中DO-7与Bp53-12两个克隆最终脱颖而出。实际上这些抗体均针对的是总的p53分子,没有区分突变型与野生型p53分子。近年出现的兔源单克隆抗体SP5也针对的是总的p53分子。针对突变型p53早期曾经有抗体PAb-240,但该抗体在特异性方面并非理想。目前正在有商家推广针对p53分子的突变型抗体,其使用效果还有待在科研实践中考察。
实际上通过抗体对p53分子进行突变区分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p53的几个热点突变位置比较分散(aa129~146、 171~179、234~260、270~287)。要想做到对几个微点的突变都能辨认必须是多个抗体的组合使用。因此在没有理想的抗体解决方案之前,建议国内临床相关科研工作者尽量采用基因检测的方法确定p53的突变情况。
造成科研工作者容易把常见p53抗体认为是突变型p53的另一重要原因是p53分子的自身特点。P53分子作为“基因组守卫者”是广泛表达在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但因p53分子半衰期很短(约10-20分钟)故通常情况下难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方法检测出。而突变型p53半衰期明显延长,往往能够通过IHC检测到。因此人们习惯于将IHC检出的p53分子认为是突变型p53。
目前通过IHC检出的p53与突变型p53二者之间尽管有正相关关系,但二者之间绝不能混淆概念。例如在HPV病毒感染状态下p53会与病原蛋白结合而避免被降解;此外,MDM2蛋白高表达也会阻断p53的降解。在上述情况下p53可被IHC方法检测出,其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其次在胞浆中也可见少量表达。因此,不能将IHC检出p53与p53突变混为一谈。